清點 | 必備資料、證件 | 清點 | 衣物用品 | 清點 | 用具工具、食物休閒娛樂 |
護照、台胞證 | 環保水壺 | 個人常備藥品--重要、維他命 | |||
行程表 | 防曬用品、帽子 | 筆記本、筆 | |||
內藏式貼身內袋 | 小型塑膠袋 | 鋼杯(泡麵/盥洗均可)、碗筷 | |||
$(人民幣/港幣) | 衛生紙 | 休閒娛樂(撲克牌、桌上遊戲...等) | |||
教學用品 | 濕紙巾、乾洗手 | 零嘴、罐頭、開罐器、杯湯…等 | |||
換洗衣物 | 睡袋(可保暖用) | 數位相機、記憶卡 | |||
伊甸T-shirt | 防寒/防曬外套 | 個人用電池、電壓轉換插頭 | |||
盥洗用具 / 毛巾 | 拖鞋 | 手機、充電器 | |||
暖暖包 | 護唇膏、防曬油 | 防蚊液 | |||
女性化妝 / 衛生用品 | 手電筒 | 泡麵、隨身餐包(火車上可用餐食) | |||
睡墊 | 太陽眼鏡 | 一直想看卻沒有時間看的好書 | |||
耳塞(睡覺用) | 圍巾、手套 | 留2~3公斤預備裝公物或捐物 |
On the way:
我们是搭7/1早上七点半的华航飞机,集合时间是早上五点.... 我那天三点半就起床了,因为大约四点就要搭车到机场,我跟同梯的洪子翔家离很近,所以一起叫车到机场去,出发前我还在facebook上留言跟大家說早安~哈哈,真的很白烂...
司机大哥很准时的把我们带到机场,到了看到大家已经很多人都到了,寒暄一下就要準備登机了,这个时候我带的呼啦圈有麻烦了.... 我原本是要用手拿的,但是他们说可能会被挡下来要我放大行李,真的很害怕被压坏(虽然有贴易碎品),不过倒是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平安抵达香港机场~
出发前,大家一起围个圈做了一个祷告,希望这一趟能够顺利!
出香港机场后我们一行人要前往陕西的人到巴士站要坐车前往上水车站,一路上香港还真的挺漂亮的,天气好的可以!!
路途上要扛著大包包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加上炎热的天气....
在香港出境然后没多久在大陆入境感觉好特别哦~到了深圳
我们就先去了一家港式烧腊店用午餐等下午的车道广州车站,吃完我们小逛了一下深圳车站附近的商店,没啥好买的因为台北都有...稍微逛了一下书店,书真的便宜很多!!
之后我们就要搭车从深圳到广州罗~ 我们搭的是协和号!! 跟咱台湾的高铁一样的,大陆自制都已经可以外销的高快,有在看文茜的应该会知道有介绍过,坐起来还真的跟高铁一样~ 好进步哦,但应该不会像台湾高铁一样面临倒掉的危机...
到达广州车站已经傍晚了,出了车站又是吃晚餐,第一天真的很辛苦一直搭车换车行军,一大堆人跟逃难很像,真的好像....
她的想法很多跟我一样,对于旅行与很多事情的定义真的很相似,不喜欢跟旅行团就不用讲了,咱们都是喜欢深度旅行的~
照片:李伟(左一)和他的学生在一起 “什么?你要留下来工作?在这里?!”在一次交流中,来自澳大利亚的西北大学中文系留学生Greg瞪大眼睛,略带夸张地耸耸肩,“可是——Why(为什么)?” “我是一名志愿者,希望能留下来,帮助这里的人。”李伟说。 “可是这里……”站在李伟10平方米左右的双人宿舍中间,Greg的目光在几张白纸糊住的窗缝上短暂停留后,落在墙角用长凳和木板搭起的简易床上:“房子透风——不暖和——还有老鼠——吃饭没有肉——” “呵呵……就是因为穷,才需要我们这样的志愿者。”李伟的笑容里带着认真。难舍的情结 3年前,徐州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李伟,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陕西省三原县新兴中学支教。没想到,这次支教经历,使他有了最终扎根黄土地的决心。 “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高尚。”当初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李伟只是想改变平淡无奇的生活方式,趁年轻到西部体验一下,所以最初只选择了一年的服务期。 刚到新兴中学,李伟便被学校寄予厚望,承担起两个班的英语教学,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第一个月月考,李伟带的班级成绩很差。学生见他情绪低落,竟跑来道歉,保证今后一定好好学习英语。“这里的孩子真是淳朴、可爱。”李伟暗下决心,要想办法把孩子们教好。 除精心上好每周18节课外,一有空,李伟就和学生们凑在一起,辅导功课、推荐课外书、讨论人生定位、唱英文歌曲、做游戏……半年后,这个班不仅取得了全年级英语第一的好成绩,各科综合成绩也都排名第一。一年后的期末考试,该班英语成绩全县第九。 第一学期刚结束,就有学生泪汪汪地前来道别,说家里再也供不起他们读书了。“与其说我们给西部做了奉献,不如说西部教育了我们。”严冬季节,冻得石头一样硬的冷馒头撒上盐,就是学生的午饭,看到此情此景,李伟禁不住泪流满面。 每月600元的生活费,他大多用在了资助学生上。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李伟多方联系,让家乡有关人士和他的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他还请母校出面联系大型企业,针对志愿者所处的教学单位建立一个“扶贫帮困基金会”,使贫困学生能得到长期帮助。 一次课堂经历让李伟记忆犹新:他布置了一篇英语作文,可学生竟没人知道三原的古迹和文化,“这不能怪学生,从学校到县城,车费就得5块钱,那可是他们一周的生活费。” 支教的几年里,李伟深深感受到乡亲们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望。为感谢李伟的家访、补课,学生和家长们常常会从家里带来柿子、苹果、红薯,偷偷留在他的窗台上。办公桌上也常常出现这样的纸条:“李老师,我已帮您把办公室打扫完了,没有见到您,我先去上课了,有打扫不到位的地方请见谅。——爱您的学生。” “我有责任不让学生们失望” 西部的支教经历,促使李伟思考如何改变当地的现状。 “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少会再回来。含辛茹苦的农村教育却不能给农村培养人才,这已经形成恶性循环。这里的人要脱贫,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经济状况。” 李伟说,这些观点,都是他来到这里后逐渐形成的。他甚至产生了要留在这里当乡长的念头。除了教书,李伟还为农民介绍致富经验,并通过亲戚朋友为农民们联系到江苏打工的机会。 一年的志愿服务期即将结束。因为担心李伟突然离去,学生们课余时间轮流缠住他不放,七嘴八舌问个不停。这让远在异乡的李伟感到说不出的温暖。 他决定延长服务期1年。 “只要能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变化。”李伟说,虽然父母已为他在江苏找到不错的工作,还有同学打来电话劝他回去,“但孩子们想上学,这里又缺老师,我有责任不让学生们失望!” 在李伟的影响下,先后又有5名志愿者到新兴中学支教。“我已经送走了几批志愿者。我想,我待的时间长了,还会吸引更多的志愿者来帮助孩子们。” 李伟的母校徐州师范大学已明确表示:只要李伟在那里,学校就派优秀的人才支持他。 2005年7月,李伟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称号;2005年12月,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之后,他入选陕西省“十大最感动人物”。 “是他们首先感动了我” 两年服务期满,有学生问李伟这次是不是真的要走。李伟开玩笑说,这里的杏多甜,我才舍不得走呢。没想到,第二天,两个学生送来一袋子杏。李伟问杏是哪儿来的?他们说,是从邻家杏园偷的。 李伟气坏了,批评他们。学生流着泪说:“老师,你说过吃了这里的杏就不走了,我们买不起,只好偷来给你吃,你吃了就别走吧!” 学生哭了,李伟也哭了。 家乡、前途,以及内心对城市生活的渴望都在召唤着他,但李伟最终决定留下来,“虽然条件艰苦,但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学生。况且,每天生活在感动与被感动之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他没想到,志愿者想留任却并非那么简单。 三原县一个教师月工资700多元,都是吃财政饭的“金饭碗”,想进教师队伍十分不易。李伟要留下来,就要挤占当地一个名额,而他又是志愿者中第一个申请留下来的,县里没有先例,这让有关部门十分为难。 就这样,李伟被“挂”起来,国家每月给志愿者的600元没了,县财政还未把他的工资列进去。 一时间,李伟成了无收入的人,但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仍一如既往地给学生上课。 从2003年9月起,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542名大学生志愿者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深入到陕西省的10地(市)37县(区)从事教育、医疗、科技等志愿服务。由于种种制约,真正期满留下来的很少很少。 团陕西省委书记卫华得知李伟的困境后,主动找到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郭永平汇报情况。在郭永平的批示下,2007年春节过后,县里专门研究决定,批准李伟进入三原县教师队伍。 从志愿者支教,到扎根西部任教,李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个梦想。“在西部,我找到自己一生的事业;在事业中,我找到了自己。我会在这里待下去,因为这里的学生需要我,而我也在不断接近自己的理想。” 去年,李伟与家在新兴镇农村的本校教师谢亚娟完婚。(实习编辑:董登峰)
|
以为回到房间可以好好洗个澡然后看德国对阿根廷然后睡觉嘛?我太天真了!! 我都快忘了我是来支教的自愿者...
也许你现在会问: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无字碑变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后,一些游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题字,于是现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于年深日久,风雨剥蚀,大部分字也已无法辨认。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写、旁边用汉语翻译的“朗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废弃,因此这个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61尊宾像是唐代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标志,也是突出反映中外关系的乾陵石刻艺术的一大特色。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我国各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最兴盛的时期,同世界各地3op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往来。高宗驾崩后,举国哀悼,6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特使或首领亲自参加安葬仪式。葬礼之后,武则天令工匠用写真的手法,雕刻了参加葬礼的那些使节或首领,立于朱雀门两侧,东29尊,西32尊,按队列形式整齐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登皮靴,双手前拱,表示祈祷。从那时起创尊宾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余年了。
有的人已经在问,石人的头怎么都没有了?是的,61个雕像绝大多数的头早已毁掉,现只有两尊有头,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来自西域的使臣。每个石人背后原来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因长期风化,多数字迹已无法辨认。《长安图志》虽记载了39个王宾的姓名,但人们很难将这些姓名和石刻王宾像对上号,仅有两尊石像背面字迹比较清晰。从字迹分析,一人来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来自伊朗。
关于头像损坏的原因众说不一,有的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到乾陵游览时,看到雕有他们国家使者和首领为中国皇帝侍卫的石像觉得有失尊严,所以打掉了头部,使人无法辨认;也有说千百年来,石人石马已变神成妖,黄昏后常常毁坏庄稼,吞食牛羊,当地百姓气极,遂将其头部打碎。还有说改朝换代,军阀混战,才是乾陵石人崩溃、台殿烧毁、石刻破坏的真正原因。事实上这些石像损坏的时间史书中并无详细记载,如果仔细阅读无字碑上的文字,会发现在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还对乾陵进行了维修,结果是“绘像一新,回廊四起”。直至明代,这里还是“蕃王俨侍立层层,大马排行势欲腾”,乾陵石刻并未遭到多大破坏。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损的记述时有所见。今天,虽然只有只剩躯体、不见头部的王宾像可供人观赏,但我们在为61尊王宾像头部被损而惋惜之余,想必同样会对古代的精湛石刻艺术发出阵阵赞叹。